每一次医改措施出台,看上去都很美,但是说实话,医改进行到现阶段也只能用“任重道远”这个词来形容。
医改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体验
其实,医疗也是产品,也是服务,就医过程那更是人人无法回避的感受和体验。
5月17日,国务院发布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,其中有不少亮点:严禁给医务人员制定创收指标,薪酬不与药品挂钩; 按病种、按服务单元定价;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,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······每一次医改措施出台,看上去都很美,而且每次改革都伴有强有力的数据出台,但是说实话,医改进行到现阶段也只能用“任重道远”这个词来形容。
先来说说以药养医改革的数据和实际感受。
去年4月1日,我省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进行了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,取消了公立医院药品销售15%的加成。数据显示,医院药品收入占比由原来的48%降到了41%。七个百分点怎么看也展现了改革的成绩单。
但是老百姓的体验却不尽相同。确实药价便宜了是不争的事实,但是去年以来,有关药品问题的投诉也一直不少,其中最离谱的就是如交通之声报道的《开在医院门口的药店》:患者去就医,医生开两张处方单,一张是院内的药房,一张呢说到门口的药店去配药,而且还把病历扣下了,美其名曰:拿到药之后还要给些医嘱。而经过媒体核实,这家药店的老板就是医院的原书记。另外还有一种情况,开在医院里边或者门口的药店里配备的一些非常用药品,外面的药店还真的很难买到,但是这些药品绝对不能出现在医院的药房,因为一旦如此,药占比的数据肯定就不好看了。
再说到“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”。“公立医院负责内部考核与奖惩,突出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。”这也是老百姓最为诟病的。据交通之声报道,最近一对老夫妻去看糖尿病引起的玻璃体充血浑浊的毛病,儿子提前好几天去挂到了一流的专家号,但是医生听完主诉,就对老夫妻俩撂下一句话“死马当作活马医”,然后就开了一堆单子去检查。等到各种诊疗做完,已经中午12点,医生径直下班了。问导医人员,说下次来还是要挂专家号,然后才能见到医生,老夫妻为此发了大半个月牢骚。这样的事情完全够不上投诉,而且,哪里敢呢?
遇上个好脾气的大夫重要,但是更靠谱的是不是机制和技术呢?最新的消息是,大数据推动医疗智能化。如果今后医院看病,病人不仅可以用手机提前预约医生,进入医院后,会由系统按照最佳治疗计划,自动安排好整个临床路径,医疗服务将如流水线一样标准、规范、高效。如果智能化能解决这些问题,善莫大焉。就说推拿,去公立医院,还能进医保,但是服务就是跟不上。说好上午十点,你一去,结果排着好几位大爷大妈,医生说没法精确预约,你等会再来吧……所以你看,那么多自费的盲人按摩店遍地开花。
什么是体验?就是站在用户的感官(Sense)、情感(Feel)、思考(Think)、行动(Act)、关联(Relate)五个方面,把理性与感性打通,赋予用户行为更广泛的心理感受和社会意义。所以,医改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患者的需求,体味患者的切身体验。毕竟数据只是一张汇报的成绩单,而广大患者,是用自己的就医体验来进行点评,来投票。这些体验一方面从理性的刚性的数据中来,但是更真实认同,其实还是在感性的点滴中。所以,医改的设计和推行绝对不能让数据和体验对照,成为真实的谎言。